马上记住修罗小说网,为防止/百/度/转/码/无法阅读,请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网址访问本站。
耶律斡里和刚一推门进去,立刻重重的跪倒在地,砰砰砰的磕了几个响头,他用劲儿很大,额头立刻青了。∈♀,
“怎么了这是?”
董策挑了挑眉头,淡淡问道。
“小的该死,给大人惹了祸端了。”耶律斡里和直挺挺的跪着,低着头看着水磨青砖,闷声道。
“细细说。”董策并未着急,只是淡淡道。
“是。”耶律斡里和把事情的过程原原本本的说了一遍,没有什么隐瞒。
董策听完,却是哈哈一笑,毫不在意道:“本官还以为是什么呢,原来就这事儿啊!”
语气轻描淡写,似乎王中敏不是堂堂大同总兵最宠爱的孙子。
耶律斡里和心中一喜,暗道这一次肯定不会受惩罚了。他脸上却是露出惊诧之色,啊了一声,道:“大人,你不怪我?”
“怪你作甚?”董策轻描淡写道:“换我,我也这么做了。你做的对,咱们总不成被人这般欺负到头上来还要忍者。没错儿,有时候是要忍,但也要看什么时候,要看面对的是谁,若是王朴亲自来了,那我就忍了。但现在只是他孙子过来,难不成也要忍?”
“再说了,他们是来收粮食的!粮食是咱们磐石堡的根本,他们敢来收粮食,就是要动咱们磐石堡的根基!”董策道:“你若是忍了他们,放他们进来开始收粮食,那会儿我还是不能忍他们!这年头儿粮食多珍贵呐?咱们磐石堡的粮食,一粒都不能流到外头去!到时候还是得起冲突!”
“对了。”董策问道:“你看他们带的拉粮的车,有多少?”
“很多,起码上百辆是有的。”耶律斡里和道。
“够狠的啊!”董策冷笑一声:“这是打着把咱们磐石堡的粮食给一网打尽,搜刮干净的主意啊!”
耶律斡里和也骂道:“真真是其心可诛。那小崽子来咱们这儿,还全然不把咱们当回事情,言语中颇多辱骂不屑之处。”
“成了,这事儿我知道了。”董策道:“这事儿你办的对。”
他顿了顿,低低一笑:“王朴我现在惹不起,但王朴的孙儿,终归还不是王朴。”
这话,耶律斡里和听到了,他隐隐约约能明白是什么意思,但却跟蒙着一层迷雾一样,还不是那么清楚,想不那么真切。
腊月的北京城,虽然正是寒冬,但每每此时,却是格外的繁华。
因为快过年了。
身为大明王朝的政治中心,北京城居住了无数的达官贵人,无数的商贾豪绅,无数的士民百姓,加起来,起码上百万。
所有的财富,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在此汇聚,让这座在这个时代世界上规模最大之一,人口最多之一的城市,富庶无比。哪怕这是大明皇朝的崇祯年间,哪怕这个统治了中原大地二百多年的煌煌大明即将走上穷途末路,但北京城,繁华依旧。
到年根子底下了,家在本地,外出做买卖的生意人该回来的也都回来了,而与此同时,数量不可胜计的外地商人也运送着数量庞大的年货抵达了北京,市面上似乎陡然间繁华起来,物资丰盈起来,各种平日里不是很多见的东西,这会儿也都能瞧见了。
北京城的各大酒楼青楼,生意也格外的好了许多。
而这几日,整个北京城,都沉浸在一片略带浮躁喧嚣的期待和希冀之中。
因为前来觐见大明皇帝陛下的察哈尔部众权贵们,即将抵达京城。
察哈尔部归顺了大明之后,当初崇祯皇帝刚得到这个消息没多久,整个京城就都传遍了。从那会儿起,京城的大小酒楼茶馆之中,谈论这个话题的,便是不知道有多少。这几个月以来,一直都有人在说,而从宫里,从官府里,还不断有关于这个的消息传来。
许多人都在期待着。
而当察哈尔部那些权贵们已经启程的消息从甘肃镇被快马加鞭传到京城的时候,整个京城几乎都沸腾了。
王朝末日,天下大乱,外有建奴,内有逆贼,有许多人冷漠麻木,但也有许多人,是真真正正为大明,为这个皇朝,为这天下而忧心的。很多人都明白察哈尔部归顺对大明有着什么样的深远意义,他们在此之前还担心这是不是假消息,空欢喜一场,或者是察哈尔部只是名义上归顺,实际上跟大明关系还是很疏远……但现在,他们都安心了。
如果察哈尔部不是真心归顺,或者说,哪怕不是归顺的那么彻底,这些察哈尔部权贵们,也绝对不会来到大明王朝的皇都。
因为心存戒备,内心疏远,所以就不敢自赴险地。而现在,他们既然来了,就代表了他们的态度和诚意。
中原王朝最是重礼,而且大明王朝也素来优待外国使节,既然人家那边的贵人们不远万里,来觐见大明皇帝陛下,表达了这么大的诚意,大明朝自然也不能亏待他们。朝廷上上下下,难得达成了一次一致——这一次,必须要隆重对待。
崇祯皇帝对这个也很是上心,他是一个很有雄心壮志的皇帝,但可惜的是,因为种种原因,他登基之后,大明朝发生的这些大事,就没一件是让他脸上大增光彩的。要么是军队大败,要么是弃城失地,要么就是既打了败仗又丢了土地,要么是逆贼又壮大了……反正就没一件儿省心的,没一件儿让他有面子的。而现在,终于有这么一个又有面子又有里子,说出去好听同时又好处多多的事儿摆在面前,崇祯皇帝怎么可能不大张旗鼓的办一番?
从这个由冀北兵备道刘若宰和甘肃巡抚白大人联名发回的奏章被确认之后,朝廷便开始大张旗鼓的弄这件事情了。
跟这个有关的一些衙门,像是礼部、会同馆这种衙门,这些时日也是忙活起来。这些衙门,都算的上是冷僻,会同馆就据不用说了,整日价都没多少事儿——本来事儿还不少,不过那都是过去的事儿了。那会儿大明朝国力兴盛,四海来朝,前来觐见的小国使节甚至是外国的君王,那是一个接着一个,这些衙门都快忙死了。但是崇祯朝,国力衰弱,连年打仗,来的使节可是少得多了,而且朝廷都不愿意人家来。为什么呢?